2008年4月9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这里的水很深啊”
破解唐代“大法官”狄仁杰断案之谜
本报记者 陈卓 实习生 陆丽萍

  近年来,不少古代断案电视剧时常在银屏上掀起收视高潮。在央视8套黄金档播映的《神探狄仁杰》(第三部)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神探狄仁杰》系列播出以来,不少观众都迷上了这位断案如神的“狄公”。据悉,这第三部《神探狄仁杰》也创造了今年以来央视8套的收视新高。而之前,也有不少的电视剧是以狄仁杰为主角的。
  这位狄公,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如此众多的人不断探究和关注呢?历史上真实的他究竟是否真像电视剧里描写的那样厉害——尤其是其在办理案件上的严谨精神和高超技能,又能给今天的法律界什么样的启迪呢?

  与法律的不解之缘

  历史上,狄仁杰是一代名臣。他的一生可以是说与法律结缘的一生。
  狄仁杰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在武则天时期任宰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
  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狄仁杰曾被人诬告下狱,正是时任河南道黜陟使的阎立本受理讯问。阎立本明察秋毫,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还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因此,阎立本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成为当时最高的司法官员。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全部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狄仁杰历来在法律上坚持原则,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据法说理:“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终于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同样,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也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几经宦海浮沉甚至含冤入狱,狄仁杰最终迎来政治生涯中的高峰——神功元年十月,他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历史上对狄仁杰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的福尔摩斯”

  狄仁杰一生为百姓做了很多事,关于其种种神乎其神的断案故事则大多为野史传说。
  古本狄公案里的狄仁杰是典型的古代青天大老爷形象;但他善奔走、不随便下结论的查案作风又颇具西方私家侦探的气质。
  世面上流传最广的狄公案版本,是由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撰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巨作,其中的24个故事长短不一。据悉,之前很大部分的狄公断案电视剧都改编自此。
  很多人奇怪,为何是一名外国人完成了这项工作?
  原来,高罗佩从上世纪30年代起,一直担任荷兰驻外机构外交官,同时也是位杰出的汉学家,发表过多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专著和译作。当时,他看到外国侦探小说风靡一时,而外国人对中国的公案小说却知晓甚少,就决定翻译清朝人写的《狄公案》一书。但渐渐地,他对书中的故事实在不满意,索性丢开,自己另行创作了一部。据悉,高罗佩考证了解中国古代的司法、刑律、吏治、行政、军事、外交、工商、教育、文化、宗教、风俗、民情后,将东方公案传奇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特殊结构与西方侦探小说的悬疑、推理手法巧妙结合起来创作了此作,他还为这部小说画了一套有中国绣像风格的线描插图。此书的英文名字是《Judge Dee》,可直译为《狄法官》。这部小说在西方引起轰动,狄仁杰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高罗佩认为,中国古代的公案传奇远比西方侦探小说高明,狄仁杰的智勇也决不亚于西方的大侦探。其笔下,狄仁杰的办案风格就更加西化。狄仁杰行走极勤,搜集线索证据,进行缜密的推理,在所有的线索表面上指向一个人时,也不会随便用刑,像拼图一样在自己的脑中拼凑事情的真相。好多时候,他以犯人供词的破绽打开突破口,相比中国古代的断案更加重视了心理分析,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像波洛的侦探形象。
  而近两年热播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系列中,狄仁杰更像是集福尔摩斯、波洛等各种我们熟悉的名侦探特色于一身的神奇人物,凡案均亲身走访,缜密的逻辑推理,谨慎的办案作风,无比的沉着自信,基本成了完美侦探的代表,加上所处理的均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案,这样的狄仁杰艺术形象站在了一个新的高点。

  独特的断案风格

  狄仁杰断案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不随便下结论,这个特点使他的侦探形象更加深入民心。
  “这里的水很深啊……”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这只是我的推断,还需要证据……”
  类似的话在《神探狄仁杰》中屡屡出现。
  在《神探狄仁杰》(第三部)中,狄仁杰通过精密推理,并得到证人证言证实,得出了盱眙县令文清便是连环命案的凶手的结论。一场狄仁杰揭穿文清真面目的戏,其中不少精彩对白,在观众看来很有些法庭辩论的味道。
  文清:“说我是杀人凶手,有何凭据?”
  狄仁杰:“要凭据,很简单。你杀害阎氏,乃是孙喜望亲眼所见,他说的话就是真凭实据。”
  ……
  文清:“除了孙喜望的叙述,还有什么能够证明你的这些推断呢?而本县却有大量的物证,证明孙喜望是杀人凶手。”
  狄仁杰:“大唐《永徽律》规制,人证为首,物证其次,又首告即为证;因此,只要孙喜望的证词呈堂必定认可。”
  文清:“可是,谁又能够证实孙喜望证词的真实性呢?难道,他没有可能是在陷害本县吗?”
  狄仁杰:“动机呢?孙喜望一个平头百姓,与你无冤无仇……再有,即使他想诬指旁人为自己脱罪,难道不能找一个同样的平头百姓……按《永徽律》,诸诬告人者,各反坐,这只是对平民而言,如果他敢诬告上官,那就不仅仅是反坐了,他要付出十倍的代价。一个正常人会这么做吗?”
  之后,狄仁杰又请出了知道整个事情经过的另一重要证人——文清的红颜知己——她早已将所有情况都说了出来。
  文清最终认了,“时也命也,我无话可说”。
  狄仁杰迥异于同类作品中的“青天大老爷”,有自己独特的办案风格,其断案经验与方法对他今天的同行们也许仍有借鉴意义。